王柯红木家具

王柯红木家具考试资料
当前位置:王柯红木家具 > 红木资讯 >

2025年高要“红木之乡”:未来在哪里?2025年

2025-07-25 王柯红木家具

自上世纪80年代起,高要大湾镇红木工艺蓬勃发展,至90年代初达到巅峰,300多间红木厂在大湾镇遍地开花,最大的厂拥有数百名工人,促成大湾镇“红木之乡”的美誉。然而经历多年浮沉,目前大湾镇只剩下70余间红木厂,配套商场约90间。百人以上工厂近乎绝迹,工人数达二三十人可算中大型。雕刻工人年纪最大的70岁,年轻的也有40多岁,整个红木产业面临人才断层。“红木之乡”究竟如何焕发生机?又该往哪儿走?

人才流失出现年龄断层

走进大湾镇,在入口南湾路沿线能看到琳琅满目的红木家具厂广告牌。“其实现在已经少了很多。”高要市大湾镇红木工艺行业协会会长罗礼全感叹。

据罗礼全介绍,大湾镇红木产业兴于上世纪80年代,旺于90年代初。“最旺的时候差不多有300间厂,现在只有七八十间。”他认为,主要原因是“人才流失”。

“上世纪90年代,从怀集、江西、四川、贵州、浙江等地来学习的工人非常多,1996年后市场不振,工人们陆续离开,或者去别的地方建厂,或者转了行。”罗礼全介绍,目前大湾镇红木行业没有多少人学习雕刻,在岗工人多数为40-50岁,出现年龄断层。

今年41岁的陈聪是土生土长的大湾人,他毕业于江西陶瓷美术学院,学成归来后进入大湾镇的雕刻工艺学校。“因为自己学美术的,画了图案不雕出来也是没用,所以就学上雕刻。”陈聪这一雕就是20年。

与陈聪当年一同“学师”的约有50多人,但是留下来的“一半都没有”。陈聪说:“这是一门艺术,需要耐心还需要悟性,我曾经试过带薪教一个人学雕刻,他学了一两年就坚持不了了。”陈聪认为,这份工作很辛苦,这跟现在年轻人想要轻松工作的想法不符。

规模小受外地品牌冲击

一直以来,大湾镇红木家具产业以家庭小作坊为主。鲁师傅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“以前我做木工,老婆做雕花,因为后来引入机器雕刻,现在她不用雕了,转到其他工厂去赚钱。”实际上,大湾镇红木家具行业经历一波三折,很多小作坊坚持不下来,致使全行业“大缩水”。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