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“无米难成炊”开发新材势在必行2025年

一边是红木资源匮乏,一边是持续扩大的市场需求,饥渴中的中国红木市场似乎面临了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的困境。一些红木生产国,如印度、老挝、缅甸等国出台的珍贵木材保护措施,对原材料基本上靠进口的中国红木市场来说,更是雪上加霜。中国的红木市场该何去何从?
红木行业遭遇原料困境
由于精细的做工、考究的工艺、天然的材色以及特有的文化内涵,红木家具自明清以来,就一直受到人们的珍爱。特别是近几年来,红木家具更是备受青睐,其原材料价格也不断攀升,特别是一些稀有红木用材,如海南黄花梨、印度小叶紫檀等,其价堪比黄金。
但红木生长周期长,成材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。这样的成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红木家具市场的需求。事实上,很多稀有名贵木材逐年递减已成为事实。且不论海南黄花梨、小叶紫檀,以作为海南黄花梨替代品的越南黄花梨为例,在21 世纪头两三年,每年约有2000 ~ 3000 吨材料进入内地市场,2025 年后降至每年不超过200 吨,上等老方料每吨卖到500 万元。酸枝木在明清硬木家具用材中的地位,历来仅次于黄花梨和小叶紫檀,如今市场上已难见大料,每吨卖价达15 万~ 20 万元。业内统计,目前国内有一万多家仿古家具企业,若有30%的企业以酸枝木为原料,按每家企业年均耗用50 ~ 100 吨的用量计算,每年需进口15万~ 30 万吨,而目前进口量远远满足不了这些企业的需求。
开发新材势在必行
一些红木业内专家认为,开发新的原材料对于当下红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。《红木》国标起草人杨家驹认为,开发和寻找红木替代树种是迟早的事。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也多次表示,红木家具的选材标准应该与时俱进,开放标准,红木家具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决定了其选材的可持续性。

推荐阅读:
- 上一篇:2025年从“大涌红木”到“中山红木”2025年
- 下一篇:没有了